在海淀凯文,有这样一位博学严谨的语文老师。她希望学生通过语文来研究世间万象,通过文学达成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最后达到尊重、包容和创造。
为此,根据多年在国际教育领域教授语文学科的经验,她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国际学校语文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并将其命名为“以课本为中心的辐射拓展式学习”。
去偏远山区支教、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在电视台当过记者……她个人经历丰富,在教学与课后都深受学生的欢迎,她笑称自己是学生的伴读与引导者,也是学生的朋友与“知心大姐”。
她就是海淀凯文的语文老师张琨。
张琨 Anna Zhang
在国际教育领域深耕细作13年,自主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国际学校语文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并将其命名为“以课本为中心的辐射拓展式学习”。
在西南民族大学获得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曾在重庆偏远山区支教一年,曾在四川乐山电视台“舒妹说事”栏目担任记者、在成都市文化馆“成都故事栏目”担任编辑。
01
支教是以一抹微光,
照亮孩子们的前行之路
张老师出生于书香世家,父母皆为语文老师,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她自小浸润在文学的海洋,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等经典伴随她整个童年。热爱读书外加父母对她的培养,让张老师在大学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道路选择时没有丝毫犹豫——学习中文相关专业,成为像父母一样优秀的语文老师。
2002年,在西南师范大学获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张老师选择了支教。她来到重庆的一个偏远山区,这座大山深处的村子每逢冬天就大雪封山,村民无法外出,以食储存的土豆和白菜为生。张老师在这所小学教六年级,每班有20多名学生,但是留守儿童占到了90%。
“我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有很多,这里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导致孩子们的学习基础较弱、学习习惯待提高、课余生活不丰富、家庭教育有缺失等。他们还这么小,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每个学生的未来都有无限的可能。”
作为他们的老师,张老师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坚持下去,克服一切困难,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她相信,他们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破茧成蝶,大放光彩。为此,张老师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学校,除了日常教学之外,她拿出每月一半的工资去给孩子们买书,给同学补充课外知识,培养他们拥有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我带的是六年级,为了让学生顺利升入初中,我需要给孩子们的父母做工作。放学后,我挨家挨户去家访,给学生的父母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支持孩子去普通中学读到初中毕业。同时,我也帮这些孩子申请教育补助,减轻家庭负担。看到孩子们顺利升初中后,我很有成就感。”
至今,张老师也依然与这些学生保持联络。这一年的支教生涯让她印象深刻,她带给孩子们的是培养兴趣爱好和了解外面社会的机会,孩子们带给她的则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和不断的自我成长。张老师坚信,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以一抹微光去照亮孩子们的前行之路,在他们的心中埋下爱心和善良的种子,等待在未来的某一个春天生根发芽。
02
从学习到教授
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脚步从未停下
华夏大地多民族共同栖居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豪感很有必要。当张老师引领学生学习“多彩的民族文化”时,便决定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服装秀”活动。
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在56个民族中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民族进行深入研究,从语言、信仰、饮食、居住环境、文化艺术等方面深入了解其特点,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该民族的服饰特点与文化内涵。
完成手抄报的绘画后,同学们开始手工制作服饰。海淀凯文学子深化环保意识,以绿色环保为宗旨,变废为宝,以废布料、旧衣服、塑料纸、购物袋、环保纸等为原材料,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制作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
张老师观察后发现:“有的同学第一次学会用针线,有的同学第一次做手工活儿,还有的同学第一次学会画图纸,甚至还有同学去尝试使用缝纫机,无论是纽扣的形状,还是裙摆的花边,都体现出同学们的认真与细致。在遵从民族服饰设计规则的基础上,同学们融合了许多新潮的元素,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创新设计理念。”
仫佬族、苗族、彝族、纳西族、水族、傣族、白族、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海淀凯文学子落落大方地展示时尚与传统服饰文化魅力,大家一起回溯时间之河,在礼仪之邦悠久灿烂的文明中徜徉,领略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夺目光彩。
“如今,民族服装秀活动已举办两届。我们看到的是远超于技术层面之上更深刻的东西——协作、耐心、细致、实践。孩子们通过双手和行动,更深入地了解到书本知识以外的文化,也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丛林中,中国的民族文化的数量、内涵及繁复程度构成了其博大精深的特色。民族服饰文化遗产是多元文化的表征,它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原动力,也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的象征资源。”
疫情期间,张老师在网课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项目式学习,带领六年级学生选择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海淀凯文学子学习了解56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和房屋建筑,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与西方史诗的比较。同学们还用废弃物品制作民居模型,并以数学的角度,对比例等知识进行认知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海淀凯文学子阅读了许多由少数民族作家写的反映本民族文化的小说作品,也配合六年级一直以来开展的“每月一书”活动。张老师批阅同学们所撰写的阅读反馈中,发现每位同学都能主动担负起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并自觉生发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例如,其中一组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题目是“中国侗族鼓楼模型制作”,同学们写道:“我们将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沿革、宗教信仰习俗的因由等,学习如何查找资料,并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概括总结活动过程,如何演讲等知识。”张老师点评道,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不断适应变化,用于面对挑战,在文化的学习中坐待彼此尊重,在合作中解决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既与课程相关,也与张老师所擅长的领域相关。
张老师在西南民族大学读研期间,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一次,在校聆听演讲时,她被台湾卑南族学者孙大川所讲的少数民族面临的现状所触动——长期以来,台湾的少数民族在社会中处于弱势,他们寻求身份认同,也寻求对于文化的认同。
“孙大川是卑南族哲学博士,我对他所讲的民族权益与文化复振运动印象很深。我记得他分析过台湾少数民族的‘黄昏意识’,即传统部落社会的瓦解、部落信仰的消失、语言的丧失、人口通婚及大量外移产生质变,促成少数民族由黄昏慢慢步入黑夜的荒凉局面,‘黄昏意识’也是他们灵魂深处最深的煎熬与困惑。”
张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也是源于自身少数民族的身份。她来自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对于民族文化有着很深的认同与感情。为此,她决定毕业论文以原住民为主题,在研究期间,她与孙大川博士保持密切沟通,深入研究台湾少数民族,所撰写的硕士毕业论文《台湾原住民文学研究》不仅获得学校的“毕业生优秀论文奖”,也在台湾一所大学的学术周刊发表。
03
自主研发“以课本为中心的辐射拓展式学习”
——适用于国际学校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张老师最欣赏这两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术无道,止于术;有道无术,术尚可行。”在13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将这两句话贯穿始终。
“文学也是人学,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和方向,不忘初心,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根本的东西在支撑他。道即为人之道,这是最基本的,即不能伤害别人、不能逾越底线。在学习语文时,我希望学生通过语文来研究世间万象,通过文学达成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最后达到尊重、包容和创造。”
为此,根据多年在国际教育领域教授语文学科的经验,张老师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国际学校语文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并将其命名为“以课本为中心的辐射拓展式学习”,包括常规课教材教学、学生学习任务和作业这两大部分。
常规课教材教学包括每周2-3节课文学习、两周一次的写作课、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张老师会从单元主题、文章体裁、表达方式三方面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所补充的文章材料不仅配合教材和阅读,还有配合写作的补充材料。这部分的步骤学习包括课前认真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和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其中,课前预习包括朗读课文、查生字标注拼音、勾画仿写好句佳段、查找作家作品相关资料。
两周一次的写作课是张老师在教学中将基础、阅读、作文教学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张老师采用模块作文教学方式,即按照记叙文的写作类型来进行,比如写人记事的作文教学又被分为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这几大模块。按照这样的细分,张老师让学生每周写一个小片段,从基础入手,夯实学生的写作基本功。
每周一次的阅读课是让学生带着“每月一书”活动中推荐的书籍到课堂阅读,学生会有15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座谈。通过讨论阅读的体验和方法,共同寻找阅读带来的美好,这样的课程让每名同学都有一次安静的内省的体验。
学生学习任务和作业分为常规作业和非常规作业两部分。常规作业包括每周的常规作业和每月的常规作业、每单元结束后的常规作业。非常规作业依据教学的进度和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设计,如仿写、续写、缩写、同类型文章比较阅读、亲子共读等等。
每周的常规作业是背诵一诗一词以及一篇古文,张老师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诗歌鉴赏水平,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让他们从古人那里汲取表情达意、看待世界、如何对待人生历程的经验。
每月的常规作业即“每月一书”课外阅读活动,张老师已在海淀凯文坚持开展这项活动三年。每个月,张老师会为学生推荐课外书,她按照类型阅读的方式来推荐,比如动物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军事题材小说、人物传记、武侠小说等。以动物小说为例,张老师会将中外经典的动物题材的书目呈现给学生,学生可挑选一本最感兴趣的进行阅读。阅读后,学生需要完成阅读反馈,比如读书报告、改编成绘本、思维导图、人物剖析等。
“每一个环节都涵盖有基础知识的夯实,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的推进,同时还涵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用这套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也根据学生总体水平的不同进行调整和增减。在学校中,我不是学生的老师,而是学生的伴读和引导者,是他们学习兴趣、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的催发人和点醒人。”
张老师尽己所能地去引导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终生学习的必要,让他们明白人为什么要自律、自强、自信,让他们明白“立人先立德”的道理,让他们明白“良好的习惯大于知识的积累”。
“学校是孩子们走向社会、走向独立的排练场,是很好的‘军事演习’。学生在学校,一部分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