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七幕人生引进的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玛蒂尔达》,从11月17日开始在北京二七剧场上演。这绝对是一部非同凡响、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值得观看的伟大舞台剧。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海淀凯文也开启了一次新的尝试,将一部奉为经典的现象级音乐剧搬进校园。
一次尝试,爱上并着迷
这绝不仅是一场中文版权的首引演出,还是一次我们对音乐教育的再次探索和在海淀凯文原创记录的一次“音乐田野日记”。
几经斟酌,蓑羽鹤合唱团成为我们最合适的“实验样本”。
这群学生,经过一年多专业的合唱训练,大小比赛演出已经不在话下,但如何让他们再次突破成长,从“第一”变成“唯一”,成为合唱团老师和校长关心的共同议题。
于是,音乐剧,成为一种达成共识的尝试。
经典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成为我们的选择。
我们让孩子们认识、理解、感悟剧本内容,使之体会并成为里面的人物——这是音乐文学教育;
我们让孩子们用音符表达、合唱传递他们自己与剧本人物的共鸣——这是合唱训练课程;
我们让孩子们用舞蹈形体、服装道具、小组训练感受排练的辛苦和乐趣——这是艺术综合教育和团队协作教育。
于是,这堂课上,不仅有“声、台、行、表”,还有伴随孩子们内隐的身心成长。
慢慢的,开始有人带伤带病排练,开始有人自主结队训练,开始有人主动帮助同学,开始有人拒绝课间休息,开始有人给老师提出角色建议。
我们知道,他们已经爱上了这门课程,并为其着迷。
我们也从一开始对未知探索的尝试忐忑,变得越来越期待这场演出。
这大概就是音乐教育的魅力吧。
音乐教育,让平凡的我们开始发光吧
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成长为无所不能的“六边形战士”,在海淀凯文,我们鼓励“用差异代替差距”,用“所长让其发光”。每一门课程都是探索可能性的窗口,每一位老师都是可能改变学生人生的“魔法师”。
音乐,是让学生表达内在情感、寻找自我身份、实现个人成就的媒介。在海淀凯文,音乐课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鉴赏能力,提升表演技巧,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海淀凯文倡导的老师职责,是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超越教科书的知识范围,以发展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各领域的教育都是相通的,智育、美育、德育从来不是单独的存在。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剧这种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发展个性与想象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引导学生更自律、积极、主动地学习。
马修的救赎,教育的底色
《放牛班的春天》明线主题是讨论教育方法与教育实质,剧中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而不是靠非人性的惩戒。教育的实质是启迪灵魂,正如马修用音乐启迪孩子们寻找人生的可能性。而暗线主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是马修从孩子们身上获得救赎,重拾对音乐的热爱,与失败和解,眺望属于自己的路途。
无论是马修还是孩子们,在这场教育与被教育的相遇经历后,他们终将“成为他们自己”。
音乐是契机,也是让故事发展的纽带,而真正让奇迹发生的是教育者的温暖、善意、包容和相信。
“一棵树撼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教育的初心和底色。
海淀凯文向来倡导的都是“全人教育”,而非“全面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场排演,让教育技法回归教育本身。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 12月10日前购票享早鸟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