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上语文课,上艺术课!”
聆听贝多芬的交响乐,绘画《月光曲》诞生的过程,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进行联想和品读……这是海淀凯文六年级的语文课,也不仅仅是一节语文课。
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授课教师张琨的想法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最大意义在于什么?教学最应该落实的重点在哪?张琨老师翻阅了《月光曲》的众多教学案例,最后都落实在重点学习第九自然段上,她总感觉厚度不够。于是,她开始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在舒缓宁静的乐曲中如同漫步在星空璀璨的大草原。
“为什么一定要从狭隘的语文角度出发去进行教学?为何不着眼于激发学生的艺术联想和想象呢?”
带着这样的教学想法,张琨老师带领六年级学生欣赏《月光曲》,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通过默读课文,海淀凯文学子以喜欢的方式,如图画、符号、文字等,将《月光曲》诞生的过程表现出来,去呈现故事情节。
伟大作品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Q:“同学们,你们梳理了《月光曲》诞生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和因素都是‘婴儿’诞生前的‘营养’,正是这些‘营养’组成了一条‘艺术的脐带’,最终催生了伟大的作品。你认为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或‘营养’是什么?”
A:“我认为是‘断续的琴声’,正是因为茅屋里有人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才引发了他的好奇心,忍不住要走近茅屋,才有了后来发生的一切。”
A:“我认为是‘兄妹对话’,正是他听见了这一对贫穷的兄妹的谈话,让他了解到其中的妹妹非常渴望亲耳听到他的音乐会,可又因为贫穷买不起入场券。才让他顿生怜悯同情之心,才忍不住走进茅屋,想要亲自为这位姑娘弹奏。”
A:“我认为是‘认出贝氏’,因为贝多芬走进茅屋,才惊奇地发现这位姑娘竟然是一位盲人,同情之心又多了一层,这还不够,盲姑娘听了他弹完一曲后,竟然肯定地说他就是贝多芬本人,这让他不仅是同情,更是产生了他乡遇知音的感觉,这让他感情更升华了。”
A:“我认为是‘烛灭月洒’,要感谢这一阵风,吹灭了蜡烛,才让月光显现出来,月光洒满茅屋,这样的美景让贝多芬的情感和灵感彻底爆发出来,才有了月光曲。”
“你们的分析非常精彩,是的,月光曲的诞生离不开任何一个巧合,一条幽静的小道、一番不经意地对话、一阵微风、一片月光……共同催生了我们伟大的著作。好,那就让我们来探望一下这个自诞生就蜚声世界的‘宝宝’吧。”
海淀凯文学生课后写作
每一个人都与世界以及万千事物产生对话和交流
Q:“同学们,伟大的艺术的魔力在于,会让每一个人都与世界以及万千事物产生对话和交流。就在第九自然段,有一句话证明了我这句话?”
A:“是这一句‘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因为,正是贝多芬优美的乐曲打开了盲姑娘的心灵,让她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好。”
除了《月光曲》,贝多芬还有许多经典的作品,经过投票,张琨老师与学生共同倾听《命运》。在这首乐曲里,海淀凯文学子感受到火山的火焰在迸发、海上雷电交加、洪流咆哮而来、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涌动……虽然呈现在同学们脑中的画面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力量。
同学们用笔触构筑头脑中神奇有力量的画面,并悟出一个道理:伟大的艺术之所以能促使人们跟自然和世界对话,那是因为伟大的艺术倾注了人类最真实最美好最纯粹最干净的情感,这才是艺术真正的源泉和魔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