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校学习是丰富基础学识的大门,那外出研学就是提升探究能力的窗口。两者并重,也是海淀凯文中西合璧的教育特色之一。
金秋十月,海淀凯文中学部研学团在美丽的云南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丽江、大理、石林到西双版纳,七彩云南如立体而极具层次的画卷般徐徐铺展开来,带给我们精彩不断的故事与惊喜。
海淀凯文6-8年级的师生,在一周之内领略了古老神秘的东巴文化,摩肩接踵的丽江古城,崎岖险峻的茶马古道,原始生态的热带雨林……在一次次探险中了解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在一次次体验参观中感叹人类的智慧,在一次次精彩的活动中感受快乐与温暖。
全面还原知识的真实情景
在绿色的热带雨林里,6年级的同学们用探索的眼光识别会下雨的“下雨树”、会吃小虫的“猪笼草”、残忍的“绞杀植物”、五彩缤纷的“空中花园”、奇特的“老茎开花”、让酸水果变甜的“神秘果”以及变色花、跳舞草、时钟花等奇花异木。
“这次活动,我们把生物课搬到了热带雨林。同学们认识了许多热带植物和动物。在研学中全面还原知识的真实情景,也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让大家真正爱上美丽的大自然课堂。”
——生物老师 王兰
“在西双版纳,我们充分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我们穿越热带雨林,学会了生存技能,学会了如何在野外获得水源和食源,深深意识到自然无私地给予了人类丰厚的馈赠。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地球,保护环境。”
——6年级学生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徒步苍山,遥望洱海。弯曲山路上,同学们找到了熟悉的板蓝根,了解到这不仅是极具药用价值的植物,还是重要的染色原料。
“云南十八怪,石头长到云天外”。形成于 2.7 亿年前的石林,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的精华。而在千嶂叠翠、怪石林立的石林中,同学们亲眼看到了珊瑚的标本。印证几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篇汪洋大海的事实。
“在地球整体的变迁史中,人类的演化史是非常渺小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地球的46亿年比作一年,人类史可能只是最后一分钟。我们只是这一分钟里,微不足道的微秒。”
——地理老师 邢颖
在国内最大的地质博物馆——石林喀斯特地质博物馆内,同学们更是见到了“世界喀斯特的精华”,大家都在诸多荣获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奇珍异石前啧啧称奇。
垃圾不落地,爱护环境
这次研学中,关于环境保护,同学们牢牢记住了五个字“垃圾不落地”。
六年级的同学在西双版纳探访被救助的野象,和大象互动,友好结对。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人类与动物间的休戚关系,了解保护动物的意义。
“我们不仅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学到了沼气的产生原理和方法。老师还教我们用沼气煎鸡蛋呢!”
——八年级同学
“和而不同”,体验多彩民族风情
来到多民族的云南,自然要领略当地特色的民族风情。从机场到酒店的大巴车上,纳西族历史便是老师给大家上的第一堂课。纳西族作为云南当地最知名的特色少数民族之一,东巴文化自然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
东巴文化课堂上,同学们不仅了解纳西族的历史,还学习撰写古老的东巴文字。
“东巴文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甚至比甲骨文还要原始。我们要感谢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业拯救了东巴文化,我们更感谢凯文的同学们认真听讲,让我们的文字还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当地世袭东巴三十四代传人
© 看到墙上用东巴文撰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学们对东巴文强大的表述能力都感到非常震惊。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东巴手把手教同学们古老神秘的象形文字,一种关于对某种文化的认知和崇尚感,让孩子们切身体验感知。”
——历史老师 银光平
© 同学们开心地展示自己的东巴文礼物
@ 听课结束,8C班同学主动做起了志愿者,将桌面收拾干净整洁。
在徐霞客小学交流,同学们虽是小客人,但很快就融入进来,不仅上台大方展示自己的才艺,还和当地的老师学习唱歌、跳舞。
在美食中,学习民族文化
“同学们不仅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理解了在云南的大山深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语文老师 张琨
写在后面
研学是海淀凯文整体课程规划的一部分。研学过程是对同学们知识、能力、品行的综合考验与提升,也检验着老师们课程设计的实践科学性。
每年,海淀凯文都会组织中小学的同学们集体外出,从去年的敦煌到今年的云南,所有任课的中外教师均提前做好研学课程设计,根据每天的行程为同学们设计不同的课程任务,在活动参与中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让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除了丰富的研学课程,活动中更是时时浸入欢乐气氛和人文关怀。研学最后一天晚上的篝火晚会,不仅为优秀学员颁发奖励,还为10月份过生日的所有师生共同庆生。
怀着谦恭的心情,去探索世界之大,去发现更多未知的旅程,去感受美、感受爱,这是海淀凯文倡导的“为同学们提供知识,更提供提升自我的机会”。未来正徐徐展开,愿我们共同努力,扎根中华,繁盛国际。
上一页: 凯文战略合作伙伴—英国曼城足球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