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时间,二年级的英文课教会了孩子们用IPad进行知识资料的查询,学习关于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的文化历史,并进行相关写作。为了让丰富课堂内容,学校组织了首都博物馆参观之行,用鲜活生动的文物上了一堂精彩的历史+英文课。
“孩子们在课堂上觉得困惑的词汇在看到实物后茅塞顿开,”王竹老师是二年级一班的双语班主任,也是本次活动的带队老师,她说,“从silk到porcelain,同学们不仅记住了单词,更了解到这背后的文化和历史,非常有意义。”
以下是二年级班主任王竹、张晴和汤星月老师撰写的首博之行的感悟,从老师的角度有感而发,记录活动更记录孩子们的成长。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本打开的书
文/王竹 张晴 汤星月
最近二年级的孩子们一直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有关知识,学习我们的丝绸之路,学习四大发明,为了让孩子们对我们光辉璀璨的文明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二年级三个班的小朋友们一起开始了首都博物馆之行。
01
本次出行是在期中考试之后,在老师们充分讨论结合后期的学习主题后就开始计划的。经过前期详细的考察了解,最终确定了首博为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十九大活动的需要,馆内讲解员全部被预约,只能靠运气到博物馆“偶遇”志愿者讲解员。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所感知收获,老师们商议决定将同学们分成小组,保证每个小组的师生配比在1:5左右。
虽然同年级但是平时跟其他班小朋友相处时间并不多,这次嗨皮了,大家全部在一起,简直不能更亲切!
02
参观的第一站是地下一层的北京四合院展。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讲解老师学习了四合院的构成、特点、装饰,还有老北京胡同里的游戏。
一个个方正的院落,一条条笔直的胡同,一鳞鳞灰色的屋瓦,一片片墨绿的树荫,一座座大小的门楼,一对对结实的门墩儿,一群群飞翔的鸽子,一声声“您”的呼唤……成就了最初的北京印象。小朋友们虽然生活在北京,但是并不十分了解北京最具地方特色的代表之一——四合院。在首博,四合院作为北京民俗文化的见证者,最大限度的让小朋友们在各种亲身体验中探索学习,培养了小朋友主动观察、勤于思考和善于创新的综合能力。
03
在二楼带着孩子们看了一遍北京的通史,首都博物馆设计很巧妙,二楼通史馆就像一个历史回廊,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北京,一路看过来,从旧石器时代的粗糙石器,到商周的青铜,魏晋南北朝的碑文,两汉的佛像,隋唐的字画儿,再到元明清的精美瓷器,一路看下来,非常有意义。
必须给首都博物馆的志愿者老师们点赞l,他们很多都是退休的学者,历史研究者,闲暇之余,仍然想把这些厚重的文化传承下去,是乐趣,更是使命。
白发苍苍的爷爷弯下腰来给孩子们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听,还经常问出让爷爷捧腹的问题,但是爷爷特别高兴,连连跟我说,“真好,真好,孩子们应该多来看看。”有长者对孩子的爱护,更多的是殷切的期盼,希望孩子们能将我们光辉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
孩子们现在可能听的更多的有趣的故事,对这后面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使命还尚无体会,看着爷爷认真地讲,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听,十分触动。
04
在四楼,志愿者讲解老师带着孩子们看了国宝瓷器。因为这次时间有限,就请讲解老师主讲了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元青花凤首扁壶和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戏剧舞台人物纹枕三件瓷器,每一件都是精品,都是国之瑰宝。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浓缩和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创造力。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各种青釉、黄釉、白釉等各种瓷器的区别,而且还知道了瓷器的繁荣与发展,欣赏到了鬼斧神工的中国瓷器艺术品,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元青花凤首扁壶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戏剧舞台人物纹枕
05
为了弥补首博此时此刻没有举办任何手工活动的遗憾,我们在回来后给孩子们留了一个手工作业:自己选择材料,在一个盒子里面做出关于涉及古老中国文化的内容。
这个作业是典型的开放式作业,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也是极具创意:有用小米做沙漠的丝绸之路,还有用碎纸巾和棉签搭的草棚等。当天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长城、天坛等地标性建筑。
每个模型都包含了环保元素、中国元素和创新元素,既锻炼孩子利用身边废旧物品进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认知和理解。
“传承” 这个词听起来很大,但不都是靠一个个中国人身体力行做出来的吗,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曾有家长跟我聊过,最看好的就是凯文培养孩子“家国情怀”的教育理念,虽为国际学校,但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让孩子们走得更远的基石。
走出国门,学到的是知识,拓宽的是视野,不变的是家国天下的情怀。
最后的最后万分感谢给力的二年级各班班主任们,学科老师,行政老师,后勤,校医。一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各部门的配合,谢谢最可爱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