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门课程,可以将文学、哲学、历史、美学、科学、德育甚至体育融合在一起,同时让学生们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独立自主能力?”
开学之初,在做多学科融合教学时,曾有老师提出这样的“完美课程假设”。
是的,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们尝试做到了。
敦煌莫高窟合影
2017-2018新学年,海淀凯文创新“行走的课堂”,让同学们走出校门,重走“古丝路”。把课堂搬到西北大漠、阳关古道、敦煌莫高窟、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让同学们在沙漠、在博物馆、在剧院、在军营、在航天城,接受美学的熏陶,体悟历史的底蕴,学习哲学的精妙,感受科学的奇迹,见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探索未知 渴求知识
为什么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颜色依旧鲜艳如新?
为什么在西北大漠鸣沙山脚下,会有月牙泉这湾清新的湖水?
为什么火箭发射塔旁边,修建有一个大大的蓄水池?
为什么沙漠的星空,星星特别多、特别亮?
为什么说丹霞地貌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
每一天,同学们都是带着浓重的好奇心,随时随地向老师和讲解员提问。而带队的各学科老师,则会从不同学科层面进行解答。晚上,同学们把学到的新知识记在“研学笔记”上,做成小课题研究,回校后继续讨论。
“我们这次研学旅程不仅把课堂搬到了户外,更注重把教育融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同时,我们鼓励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找答案。这样既有知识的积累,更有能力的锻炼。”海淀凯文学校中学部主任Rufus如是说。
敦煌博物参观
多元素、跨学科融合教学
本次研学之旅,带队人员由从各个学科中抽调的老师组成。真正做到中外教跨学科融合教学。而且在旅途中,还有随队的来自兰州大学考古、敦煌学专业的研学导师,在旅途中为同学们讲解当地的风土地貌、人文历史风情和文物保护知识。
有学生在研学笔记中写道:“科学老师说‘千年胡杨’的美誉的得来是基于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荒漠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盐分容易在土壤中积聚,限制了植物的生存。但是胡杨有强大的离子转运功能,将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胡杨排出的盐碱有时犹如眼泪,形成‘胡杨泪’。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胡杨精神是让人敬畏的大自然气节象征,虽然不乏夸张手法,但我们要领悟的,更应该是一种精神。”
人文社科组的Michael老师看到多学科融合教学带给同学们的变化,感触颇深。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交叉融合的学科,这次研学中,实景实地地参观很好地把文化、艺术、宗教、语言甚至数学融入历史,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加了。学习历史才能更好的了解现在,也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敦煌画院学习壁画临摹学习——美学与历史的完美融合
阳关徒步
聆听大师 分享智慧
“何其幸运,同学们可以在这样的年纪就能聆听到这样的知名大师讲座!”Andy老师还曾为自己上大学时没“挤进”樊锦诗教授的讲座懊恼。而此次敦煌之行,也是圆了他大学的遗憾。
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近80岁高龄的知名学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教授为凯文的同学们做了一场关于“丝路敦煌”的专场讲座。樊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莫高窟的历史和莫高窟在现代文化中的角色定位。大量珍贵的照片在樊教授口中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现场,凯文的师生们无不对樊教授的“匠人”精神所打动,凯文的同学们更是亲切地称她“樊奶奶”。樊教授也高兴地表示,自己是“敦煌的女儿”,而大家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喜欢看见你们,喜欢跟你们在一起,更喜欢你们也喜欢我的讲座。”
本次研学之行还安排了敦煌画院壁画学习的课程。敦煌画院研修中心的李艺主任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敦煌壁画的历史和现代保护的知识,现场指导作画,鼓励大家创新,每个同学都拥有了第一幅自己的壁画作品。
樊锦诗教授讲座
科技之光 民族自豪
本次研学,最让同学们期待的就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旅程。到达后,第一次见到真实的火箭组装车间,看到卫星发射塔的同学们兴奋不已。听讲解员悉心讲解火箭的组装、发射过程时,一双双闪烁明亮的眸子中流露出急切期待又渴望知识的眼神,跃跃欲试的小表情把基地严肃的“兵哥哥们”都逗乐了。
参观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征程,聆听基地首长做航天知识讲座,我们看到了同学们脸上大写的民族自豪感。曾触摸过当代“飞天”的孩子们,凯文愿为你们插上翅膀,向更高的领域探索吧!
参观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团队协作 共同成长
“一带一路”研学之行,凯文带孩子们感悟历史与文化的同时,也让大家磨炼意志、增进感情。
在聆听讲座,在舞台观演,在沙漠观星,在戈壁徒步,在户外探险,在军营住宿……每一次排队,每一次小组作业,每一次集体活动,虽然稚嫩的脸上仍有顽皮,但纪律性和责任心的增强让我们看到同学们飞快地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体现在班级小组的集体观念,更体现在国家民族自豪感的觉悟与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没去莫高窟之前,觉得他很遥远。参观后,除了震撼,还有更多的愤怒。莫高窟的壁画美轮美奂,长达千年的岁月侵蚀,都没有改变他的沦落与形貌,但人类的愚钝和内心的贪婪却近乎毁掉他们。
文物好比钥匙,开启一扇扇博古通今的大门,带领人们去阅览古代,发现现代;文物不仅是一个物件,它是见证人,也是参与历史的一位先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文物,不是因为它有多值钱,是因为它背后的一盏盏亮光,一帧帧画面和一颗颗古人心。
文物的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不管它或大或小,著名或蒙尘,当你有幸保护一件文物时,或许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好处,但这是一种至高的荣耀!保护文物,从我做起。”
这是七年级B班Eva同学写下的研学笔记。
研学之路,凯文曾与同学们一起在沙漠仰望星空,在戈壁艰行徒行,在洞窟抚摸历史,在基地了解卫星,参观千年胡杨林,走过万年七彩丹霞……研学之旅已经结束,而学习之路上还有更多等待我们去探索发掘。凯文希望,这趟旅程可以为同学们埋下一颗颗种子,在未来路上生根发芽,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