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巴黎|iGEM全球金银奖闪耀征程的背后-北京海淀凯文学校官网
首页
关于我们
凯文理念
学校介绍
领导团队
加入我们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课程
小学
初中
高中
课后课
升学规划
新闻
学校新闻
凯文校历
凯文生活
校园设施
虚拟探校
住宿管理
后勤服务
凯文影像
家长学院
学院介绍
课程与活动
招生招聘
招聘
预约参观
入学申请
常见问题
位置 > 首页 > 学校新闻 >新闻 > 从北京到巴黎|iGEM全球金银奖闪耀征程的背后

从北京到巴黎|iGEM全球金银奖闪耀征程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5-11-20 |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28日至31日,一年一度的iGEM Jamboree在法国巴黎举行。



Image


今年,海淀凯文共有11名同学参加了这项全球性赛事。其中,8名海淀凯文学生——邹一高、张斯义、王乐川、张裕、陈梓洋、周品秋、康沐柔、魏天遥——组成了海淀凯文iGEM校队;另有霍一然、张钰曼和张道洋3位同学分别加入不同联队。


10月末,张斯义、邹一高、周品秋和陈梓洋代表海淀凯文校队前往巴黎参加赛事盛会,与来自全球各国的143支高中组别队伍交流,并最终获得2025iGEM全球银奖。同时,张道洋同学所在队伍也获得全球银奖,霍一然和张钰曼两位同学所在队伍分别获得全球金奖。


Image

海淀凯文iGEM校队在巴黎赛事现场


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是一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国际性赛事。这项赛事始于2003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面向世界各地的高中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该项赛事中,同学们需要运用生物学、统计学、数学、商科、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知识及技能,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合成生物学项目成品研发,并通过该项产品解决真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


这是海淀凯文的学生第二次参加iGEM赛事。去年,7名高中年级学生曾与其他学校学生组成不同联队,并获得了一枚全球金奖、一枚全球银奖和一项单项奖提名。今年,学生们在校内组建了自己的校队。与其他队伍相比,海淀凯文的小队只有8名成员,人员数量不多,但每位同学都在项目中保持专注,投入了很多心血。他/她一起从感兴趣的课题出发,历时10个月,完成了这项颇具挑战性的项目。


Image

海淀凯文iGEM校队的8名成员


从2024年底组队,到进行社会调研、确定研究课题、进入实验室科研、进行市场分析、财务预测和分析,再到形成产品、进行项目汇报展示,同学们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更通过这项系统而完整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完成了一次对自身学术兴趣的深度探索,成长为具备多维能力的“问题解决者”。



Part1

研究一个“代糖”有关的问题


今年,海淀凯文iGEM校队的8位学生选择将「利用双底物系统微生物合成健康甜味剂赤藓糖醇」作为自己的项目主题,通过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提升赤藓糖醇这种天然甜味剂的产量与生产效率,同时使得这一兼具低热量与高稳定性的“代糖”能被更加绿色安全地生产。


这项研究主题来源于同学们真实的生活体验。近几年,“控糖”已成为一个流行词汇,同学们发现,无论是出于身材管理的自我要求,还是由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需要,或是单纯从保持身体健康的需求出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注重在日常饮食中控制糖分摄入。


“我在买奶茶的时候发现了‘零卡糖’的选项,也有很多饮料在宣传它们是‘零卡零脂零糖’,但我对这个事情一直存疑,同时也对‘代糖’这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周品秋分享道。


在几次讨论后,同学们一拍即合,决定看看“代糖”中有没有可以研究的课题,他/她们还用“代糖”的英文“sugar substitute”为自己取了队名——“SuSu”。紧接着,同学们查阅了大量研究资料,并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最终将视线锁定在了“赤藓糖醇”这一代糖。


Image

同学们为队伍设计的logo



经过前期调查研究,同学们发现,近年来,在健康饮食趋势及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推动下,赤藓糖醇作为天然低热量甜味剂在全球市场快速增长,并被广泛应用于无糖饮料、烘焙食品、糖果、乳制品及保健营养品等食品饮料行业。而在现在的赤藓糖醇生产工艺中,副产物较多,是否能找到一种更为绿色可持续,同时兼顾生产安全性的方式呢?


基于这些发现,同学们开始向相关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寻求建议和指导。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他/她们一起走进实验室,开始了更为深入的探索。


Image同学们进行实验



在研究项目中,同学们分为“干”队和“湿”队,“干”队主要负责项目的前期社会调研、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商业策划和推广等环节,“湿”队则主要负责实验研究环节,通过反复多次不断深入的实验推动项目向前进行。而在此次的项目中,8位同学虽有不同分工,但面对繁重的任务,每位同学都在每个环节保持极高的参与度,确保对课题具有深度理解,从而和队友更好地合作,共同推动项目向前发展。



Part2

挑战很多,成就感也很多


回顾10个月的项目经历,同学们曾面临许多挑战。


当同学们进入实验阶段,他/她们发现每一个实验步骤都紧密相关,有时只是一个微小的失误,整组实验就可能面临推倒重来的风险;


当同学们在校园内外进行公众教育活动时,他/她们发现知识的传递其实需要很多方法和技巧;


Image
Image

同学们在校内外开展生物知识公众教育活动


在撰写实验报告和项目介绍时,作为一个只有8名成员的小组,每个人都需要分担大量的任务;


而当同学们来到巴黎,他/她们还需要克服紧张的情绪,用简洁易懂的表达向现场的参会人员清晰讲解自己的项目……


Image

Image

Image

同学们在iGEM赛事活动现场


在这次长期研究项目中,同学们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收获颇多。整个项目结束后,同学们分享了他/她们一路的收获和感悟。


以下为2025海淀凯文iGEM校队部分成员的讲述,让我们一起听听他/她们的心声。



Q1: 你们在这个探索式的跨学科项目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


周品秋:

困难太多了。我是“湿”队的,实验卡壳的时候,需要反复琢磨是哪里出了问题。答案不会自己跳出来,我们只能边做边问边学边想,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去巴黎参加Jamboree的时候,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我要跟陌生人讲解我们的项目,还要去参加答辩。这个项目做了这么久,内容非常多,有时候我真是不知道从哪说起,而且我不仅要讲,还要清晰地讲,自信地讲,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陈梓洋:

在整个项目中,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实验中的挑战。在做实验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的情况,比如说在PCR跑胶或者测序的时候。如果这些测出来是失败的结果,我们就需要重新完成这个实验的全部过程。其次,由于实验比较复杂,我们也就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思考如何在项目wiki中清晰地表达课题的内容,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


张斯义:

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作为一支只有8位同学的战队,每个人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都会比较大。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沟通和配合,也需要我们队长来分配任务。在写项目wiki的时候,因为人员较少,就需要有些同学承担不止一部分的内容,这时就需要我和另一位队长邹一高来协商解决方案,把多出的任务分给可以接受的同学。


Q2: 经过了漫长的项目进程,你们有哪些收获?在哪些时刻最有成就感?


周品秋:

第一个收获就是,我现在更加觉得做实验真好玩,真的太好玩了。其次,最主要还是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无论是实验失败的时候,还是一遍遍重写报告的时候,我学会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除了这些,我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我还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在巴黎会场的时候,我们也去看了其他队伍的项目。我还记得有一组的idea是将从深海鱼体内提取的一种蛋白质用在宇航服上,让宇航服能具备快速修复的功能,你能想象么,这种创造力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还有很多组的项目都颠覆了我的常识和固有的认知,真的收获很大。


张斯义:

在这段经历中,我的领导能力有所提升。作为队伍的联合队长之一,在组织大家工作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拥有领导力的重要性。iGem竞赛也拓宽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合成生物学的未来。最让我感到有成就的部分就是在会场向其他选手介绍课题后,他/她们给我们了许多肯定,让我很有成就感。


陈梓洋:

我觉得自己在项目中锻炼了英文能力,以及演讲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因为我一直比较内向,也不敢在公共场合来表达和展示,这次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这方面能力,同时也让我适应了紧张的氛围,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积累经验。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在最后我们实验结果显示成功的时候,看到我们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事情最终呈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以及在巴黎向其他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的时候,都是最有成就感,也是最骄傲的时候。


张裕:

主要收获了知识和做研究的心态。知识方面,比如在我写调查问卷的时候,我学习到了如何通过设计问题来剔除无效的调查问卷和答案,提升数据的准确率。心态上,我们撰写的一份关于团队介绍的材料,反反复复出现问题,这个经历让我发现,做研究需要付出和耐心。这种心态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情况,做任何行业也好,任务也好,都是如此。最有成就感的是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的时候,我们遇到了8年级的同学。给他/她们普及合成生物学知识的时候,看见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和完成作品的喜悦,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在课堂上,作为一个讲授者来说,被听懂和理解,就是我认为最大的成就感。


Q3: 你会怎么形容你们的小队?


陈梓洋:

我们这个队伍非常完美,而且优势互补。我们队伍里面有领导能力很强的人,有学术能力很强的人,有写作能力很强的人,也有设计、美术方面很强的人。我们在一起,可以将大家擅长的方面都结合起来,一起把我们这个项目做得更好。我们还互相鼓励,在这个比赛中,我的队伍让我感觉到了放心、信任和感动。


张斯义:

小而精致。


张裕:

积极,勇敢,创新。每个队员都在想尽办法,让我们的产出更加亮眼。我们也都在勇敢地尝试不同的办法,尝试去跳出固有思维的限制,用更加创新的解决办法,来发现和得出更好的结果。


周品秋:

我们合作得很顺利,而且我们真的是“try our best”,分工明确,沟通顺畅,踏实干活。


Q4: 你们以往在学校养成的哪些能力,在这个项目中对你们有所帮助?


张裕:

更多的是创新能力。在我转学过来的第一年,这里有很多陌生的概念和新鲜的事物向我招手,这确实是在我以往没有体会到的。运用多种方式来达成目标,并提高效率,这种启发与创新性的思维模式,是我在凯文学到的重要一课。其次是细致的教学内容和背景知识的补充,这些学习内容也让我在这样项目式的探索中有了着手点和突破口。


张斯义:

首先是学校的平台让我了解到了这个比赛,使我有机会体验这一切。学校提供的资源也很重要,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公众教育活动的机会,为我们的课题进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陈梓洋:

我觉得这个项目本身就挺像海淀凯文的(教学),尤其是对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因为项目需要我们努力,付出时间自主地去完成,要靠自我推动和自我反思来完善我们的项目,我觉得我在学校里培养的这些能力很好地帮助了我。


周品秋:

凯文让我想要去参加更多的事情。我是真的来到这里后才发现,我原来可以做这么多事情,有这么多机会在我面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我在凯文学会:永远要对自己有点信心。如果是原来的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完全hold不住难度这么高的一个项目,我也绝对想不到自己有一天可以把一个这么复杂的事情讲解给别人听。但是我在学校里做了很多公众演讲,小型的大型的我都做了很多,这为我积攒了自信心。我仍然是紧张的,可以说在巴黎站在台上做演讲的时候是我一辈子最紧张的时候,但我做到了。

分享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7 北京海淀凯文学校 © 京ICP备19008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