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凯文理念
学校介绍
领导团队
加入我们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课程
小学
初中
高中
课后课
升学规划
新闻
学校新闻
凯文校历
凯文生活
校园设施
虚拟探校
住宿管理
后勤服务
凯文影像
家长学院
学院介绍
课程与活动
招生
预约参观
入学申请
常见问题
位置 > 首页 > 首页banner >学校新闻 > 小小蓑羽鹤,始于家国热爱,终于翱翔成长

小小蓑羽鹤,始于家国热爱,终于翱翔成长

发布时间:2022-10-13 | 浏览次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课间,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无意中哼唱了起来,想不到立刻被其他几个孩子接了下去:“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然后,几乎是立刻地,全班都加入了合唱: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屹立,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刚刚走进班门口的刘莉老师看到了这一幕,忍不住被孩子们可爱的样子逗得笑出声来——有的孩子还忍不住边唱边跳,手舞足蹈,可以说是全情投入了——她不忍打断孩子们,就这样听着他们伴着与上课的铃声完全不一样的曲调,唱完了一整首《国家》。虽然上课耽误了一会儿,可微笑始终没有从她脸上消失。



中秋诗会已经过去两周了,可孩子们还是经常自发地、激情洋溢地重现当时的演出。语文组组长张铭格老师也不止一次地被学生拉住问:“老师,下次中秋诗会是什么时候啊”,“老师,能不能再办一次啊”,“老师,咱们下一次的主题是什么啊?” 孩子们真诚又期待的眼神,让张老师又好笑又为难,只好耐心地解释——中秋是一年一次,中秋诗会也只能一年一次——可与此同时,她心里又有一个不无得意的声音喜滋滋地响了起来:“孩子们是真的喜欢啊”。 孩子们对这场活动的喜欢,投入的热情,发挥出的创造力都出乎了老师们的预料。本来以为这是一次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想到却是老师们自己一次次地被孩子们感动,一次次地遇到惊喜,一次次地重新认识教育、认识自己。



壹·沁润|家与国,无处不在


“我们想让孩子们理解的‘家’与‘国’都是什么?” 当这个问题被提出来的时候,一群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竟也都一时语塞。答案似乎就在那里,但每当你想要用语言去捕捉它的时候,语言就会变得无比笨拙。“家国情怀”好像不是一串语言,一些概念,一段描述。它是种无处不在的感情,不是你去寻找它,而是它缓慢却坚定地包裹着你。 “是一种沁润。”一位老师提出来。接着是一片赞许声。 说起爱国主义教育,每一位教育者都不陌生。想到自己的经历,每位老师都能讲出无数或印象深刻、或渐渐模糊了细节的回忆;能说出自己第一次带上红领巾时的激动;能想起早上看升旗时的清冷晨光;能回想起讲台上老师们谆谆教诲的身影。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来说,爱国是无处不在的一种沁润。我们身在其中,不知不觉中,早已经把那种爱刻在心里了。 今天,当我们成为教育者,面对这些稚嫩的面孔时,我们的任务也是一样的。 我们要孩子们理解的“家”与“国”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轰轰烈烈却没有后续的一次大型活动,不是背出来的诗歌和千篇一律的抑扬顿挫,而是一种不甚清晰但无处不在的爱,一种似有似无却坚定无比的力量,一种难以描绘却沉郁悠远的传承。 “古韵风华,诗润童心”于是成了今年中秋诗会的主题。



贰·纽带|家与国,无处不在


一年级的张海燕老师其实还有一层额外的压力。一年级的孩子们刚刚入学,正站在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新起点上。对于“上学”是什么,他们都还模模糊糊,怎么告诉他们什么是国家呢。 不过,她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对于诵诗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期待。在课堂上只要谈到古诗、历史、中国的发展等内容,同学们都认真倾听,积极分享。 对于这种发现,老师们自己也觉得惊喜:孩子们虽然刚刚入学,字也不认识几个,名字也写得歪歪扭扭,可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就好像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只需要一个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自然就会被吸引。 对于国家、民族、历史也是。 当老师们讲起中国历史的故事的时候,孩子们的情绪总是能跟着老师的讲述起伏。讲起我们经历过的战争、讲起流失的文物,孩子们义愤填膺。讲起悠长的历史、博大的文化,孩子们的胸膛也跟着挺拔。张老师看着他们稚嫩的眼睛里真挚的感情,一次次被感动。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家国情怀,只是需要我们去把它激发出来。”她在心里对自己说。 这种文化的纽带如此天然,甚至都不用为它们提供解释。不管是生在这个祖国的哪个角落,在什么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这种纽带都不会松懈。就在这些刚刚入学的孩子们的眼睛里,我们看到的是最真挚的热情。 “我爱的祖国”这是孩子们眼睛里最简单,最真实的感情。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迷茫,这种热爱从血脉相承中而来,把我们每一个人都联系在了一起。 只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叁·热情|家与国,无处不在


定了主题,根据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每个年级也定下来自己的主题词。一年级田园生活、二年级星月、三年级时间、四年级理想、五年级家国。 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点燃了整个校园。 对孩子们来说,古文、古诗词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解背诵,就算是把它的美全部背诵下来,也只是课堂任务的要求而已。 而古诗词的美很神奇。有时候它就在你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却能在一个瞬间,像闪电一样穿透你。仿佛就在一瞬间,你突然就感受到了诗里的画面、情绪、语言中的韵律,还有语言表达不出来的境界。 也许是音韵的魅力,也许是对活动的热情激发了孩子们自主探索的兴趣,也许是彼此之间的感染,在排练中,老师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古诗词在孩子们中间“活”了过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再只是所有人都会背的二十个汉字。那洒满寰宇的盈盈月光忽然通透了起来,明亮而轻盈,缓缓地流动。你听到的不是一些无意义的音节从孩子们嘴里发出,而是那如水的月光从他们的脸上扫过,那乡土的深沉愁韵正把这些天真无邪的面孔与一个更伟大的共同体连系起来。这个共同体中有你我,有无数先人,它的历史绵长,它的未来更加宏大——这就是我们的民族。 如果说低年级的孩子们还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唱诵诗歌,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年级越大的孩子们,自主创作的兴趣就越高涨了。 四年级的主题“理想”来自之前孩子们做过的“微演讲”活动。孩子们要自己选择一个人物,自己去研究他的生平、成就,并且通过演讲的方式讲给自己的同学们听。孩子们会选择和自己最有关的人物介绍给自己的同辈。因为是自己选择的,讲起来也就特别有热情。 有孩子祖籍是湖南的,就选择介绍水稻之父袁隆平;有的孩子喜欢天文,就选择了天眼之父南仁东;有的孩子有留学的目标,就选择了初代留学生詹天佑…… 当孩子们自己选择了主题,他们研究探索的能力是令人钦佩的。老师们再通过整合孩子们的创意,慢慢地就有了一个个活力满满的节目。 节目渐渐成型,孩子们的创造力还是无穷无尽。他们看到有个地方加上舞蹈会更好,便自己研究起来编舞。本来不会跳舞的老师,也被孩子们的热情打动,和他们一起学习编舞。会乐器的、愿意朗诵的、提出舞美建议的更是数不胜数……“老师,我们是不是可以……”成为了排练时最常听到的声音。 尽管时间很紧,老师们对节目效果也有期待,但是吸纳孩子们的建议是最能激发他们热情的一种方式。于是剧本一改再改,表演越来越丰富,老师们的工作量也成倍增加,但是孩子们的热情总能带走老师们脸上的疲惫。 十个工作日的排练时间,孩子们创造出来的奇迹出乎每个人想象。



肆·彩排|能解决的都不是困难


“橡皮筋呢?我们班的橡皮筋呢?” 彩排就要开始,后台却慌乱了起来。老师、孩子们纷纷翻找,就是找不到那条橡皮筋了。要表演跳皮筋的姑娘们急得团团乱转,两条小麻花辫在肩膀上来回跳动着。 为了体现老一代科学家从小立志于祖国的科学事业,四年级的老师们带着孩子们排练了一幕非常有年代感的画面——孩子们扎起麻花辫,穿起白衬衫,跳着皮筋,唱着歌谣,跳房子,扔嘎拉哈…… 当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师、家长们看到这一幕的时候,都不禁会心一笑,回忆瞬间涌上了心头。 不过对于这些小演员来说,这些可都是他们从没玩过的上世纪的老游戏。这些伴随着电子产品和新潮游戏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父母时代,甚至父母都没见过老古董玩具到时候,眼睛瞪得圆圆的,一脸惊讶和羡慕。 孙莹老师从来没想到,作为语文老师的她会要教孩子跳皮筋,跳房子,学习怎么扔嘎拉哈(羊拐)。这些在她小时候再平常不过的游戏,变成了排练的一部分,孩子们听得入神,她也一边讲,一边回忆,内容细节越来越清晰。 没想到难点是跳房子。不管她怎么在黑板上画,在空中比划,孩子们还是听不懂这个游戏的规则——没有画在地上的房子,孩子们就是没法想象。于是孙老师和几个孩子都牺牲了午休时间,跑到学校的空地上,孙老师拿起粉笔就在地上画了起来。 “这是1,要单脚跳。这是2、3,是双脚的。沙包这样扔……” 其实孙老师上课的黑板早就电子化、无粉尘化了。比起小时候熟悉的粉笔黑板,孙老师现在使用的更多是电子课件和油性笔板书。忽然拿起粉笔来,还真是有些时空穿越的感觉——那时候的学生变成了老师,老师却又似乎还是学生。 游戏、喧嚣、午间的阳光,好像什么都不一样,却又什么都没变。 跳皮筋组的排练很顺利,从小就是跳皮筋高手的孙老师带来“古法手作”的橡皮筋,学生们边唱边跳学得很快。没想到问题出在了彩排前的这几分钟——橡皮筋不翼而飞了。 “要不跳绳吧。”慌张中找到几条绳子,孙老师匆匆塞给几个孩子:“位置还是你们之前的位置,注意不要被前面的人挡住。面朝观众,和你们平常一样跳绳就可以。” 几个孩子虽不情愿——毕竟精心准备了跳皮筋的表演,比起来跳绳太普通了——可也没有办法。匆匆上了彩排的舞台,才发现新的问题:舞台上挂着麦克风,跳绳的绳子会打到它们。 “停!先别跳了。”孙老师赶紧制止了孩子们的危险操作,却一时也没了主意。没有皮筋,也没法跳绳,这精心准备的节目眼看着要有问题了。她平常常对孩子们说“能解决的都不是困难”,现在却有些慌了手脚。 “没有皮筋我们也能演。”孩子们说着,真的无实物地跳了起来。没想到经过这几天的练习,孩子们不仅会跳皮筋了,而且已经熟悉到了“心中有皮筋、脚下就有皮筋”的境界。 幸运的是,彩排结束之后老师们又找到了新的皮筋,节目又可以最完美的样子呈现在观众们面前了。 这一次孙老师被孩子们教育了:能解决的都不是困难。


伍·感动|真正的自信


演出在欢呼中结束,激扬的情绪却还在空气中传递。时常响起的歌声,或者每当课上遇到相关主题时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兴趣,都让人感觉到这场诗会的余韵还在校园中飘荡。 “你说,这些孩子的爱国,和我们小时候的爱国,有什么不一样呢?”看着操场上的孩子们,笔者这样问五年级的刘莹老师。 “他们更自信。”刘老师的回答很简洁。 这些新时代的孩子们,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孩子们,有着远超我们当年的国际视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学习过多种语言,也见过各种各样的风景。但是他们对祖国的爱,也是刻在血脉里的传承。


没人能预言这些孩子最终会走到哪里,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有一点我们是确定的,那就是这种爱会跟随他们一生。 孩子们也许还说不清楚,但是这种国际视野和对祖国的真情,都将成为他们一生宝贵的财富。无知者会自大,狂妄者也会自卑。因为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他人,于是在激愤中的人难免一时夜郎自大,一时妄自菲薄。而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上感受到的是爱,而不是禁锢。爱坚定却不狂妄。心中带着爱,眼中看着世界,才能步态从容、方向坚定。 这是自信的力量。 他们更自信,因为他们会放眼俯瞰全局,也会伸手触碰冷暖,他们可以真正地看到自己,看到世界。 他们更自信,因为他们心里有锚,眼神看着前方,稚嫩的手已经在学习着把掌船舵的方向。 他们更自信,尽管前行不是一片坦途,但心中的火苗不会熄灭,总能为他们点燃担当的勇气。


有爱,才有国家。有国,方为大爱。正是这份爱给了孩子们真正的自信,我们也相信这份爱会伴随着他们,走到我们没有去过的远方。

分享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7 北京海淀凯文学校 © 京ICP备19008862号